English

上海描绘国际大都市新蓝图

1999-05-24 来源:光明日报 史美圣 我有话说

21世纪正在向我们走近。面对新世纪的到来,具有700年建城历史的上海,这颗被誉为太平洋西岸的东方明珠,正愈益放射出璀璨的光芒。回顾解放50年来上海城市功能的变化,展望进入21世纪后上海的发展远景,那是非常令人感奋的。日前,上海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、高级城市规划师黄吉铭向笔者描绘了上海这座正在迈向21世纪的国际大都会的宏伟蓝图。

解放50年来,上海的城市功能、城市结构和城市设施有很大的变化。上海原是我国最大的工商城市。1956年为发展经济,中央提出“充分利用,合理发展”的方针,在上海近郊建设了几个工业区,在其周围建设了居民住宅区。1958年以后,上海开始建设卫星城,到70年代初,上海共建设了7个卫星城。从50年代后期至70年代初期,上海逐渐从单一中心型城市发展成为组合型城市。1986年,国家批准的上海第一个城市总体规划中,进一步确定了上海城镇体系,即包括中心城、卫星城、郊县城镇和农村小集镇等四部分。并提出上海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之一,也是我国最大的港口,重要的经济、科技、贸易、金融、信息、文化中心,应把上海建设成为太平洋西岸最大的经济、贸易中心之一。1990年4月,党中央、国务院决定开发开放浦东后,对上海中心城的总体规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,突破了原来中心城的规模,增强了上海中心城的功能,同时对浦东城市建设有很大的发展。党的十四大提出,以上海的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,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,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、金融、贸易中心之一,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新飞跃。党的十五大又进一步明确提出,进入下一世纪,我国东部有条件的地区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。这对上海又提出了新的要求。随着浦东的开发开放和浦西的虹桥经济技术开发区、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的建设,上海的城市功能更加完善了。

自1993年、1994年上海召开了第三、第四次城市规划工作会议以来,上海的城市总体规划一直在进行深化和细化工作。1997年下半年至1998年,更是着重进行近期的建设规划。现在目标已经确定——进入21世纪,上海是我国最大的经济贸易中心、重要的工业基地、国家文化名城,将逐步建设成为国际经济、金融、贸易中心之一和国际航运中心之一。

为了达到这个目标,一、要进一步完善市域城镇体系,着重要建设中等规模有综合功能的城市。要从整个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协调发展来考虑,形成合理的城市群,上海要为周边城市服务;也要从上海6300平方公里的市域考虑,有必要在郊区加强新城建设,形成相对独立的城镇体系,以适应整个城市功能的转变。

二、要加强综合交通系统的建设。概括的说,对外交通是“三港两路”,两路指市域高等级的道路特别是高速公路的建设和高速铁路的建设。三港指航空港、深水港、信息港。航空港建设以浦东国际机场为主体、虹桥国际机场为辅助,形成组合型的航空港;深水港建设要从码头、水深等方面符合建设国际航运中心的要求,着眼于长远发展,建成国际集装箱枢纽港;信息港建设,要保证信息高速公路网络的贯通,要保证重要节点、信息枢纽、卫星通信等的选址。市内交通方面,一要健全道路网络,二要建设轨道交通,形成强大的公交体系。另外一个重要方面是,要进行交通枢纽的建设,使各种交通的衔接科学化,使人们出行感到便捷。

三、要加强城市环境建设。要搞绿化,进行结构绿地建设,城市外围的环城绿带、楔形绿地、高速公路两边的绿廊和城市公园相互配合,形成“带、楔、廊、园”绿化体系。要加强水环境建设,黄浦江、苏州河的滨水地区都要进行绿化。如今,正在实施的苏州河整治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。此外还有水源保护地的建设、城市景观环境规划、近代优秀建筑和历史文化名镇保护等历史文化建设以及社会、文化、科技、体育等方面的设施建设,都要有相应的发展,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出国际大都市的功能。

黄吉铭副院长最后告诉笔者,上海城市总体规划最近还在进行修改。相信在以江泽民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下,在上海市委、市府带领全市1300万人民的努力拼搏下,进入21世纪后,上海国际大都市的宏伟蓝图必将成为辉煌的现实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